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制造业立市”决策部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经与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本规划。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各相关单位结合各自职责推动落实。
特此通知。
(联系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产业处 李昊;联系电话:83607729)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机遇期,是打造“数字天津”的重要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天津建设制造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制造业立市”决策部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天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转型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了“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1.产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天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速达到4.7%,占全市工业比重增长至10.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人工智能、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汇聚飞腾、海光、南大通用、神州通用、麒麟软件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全国6大CPU(中央处理器)厂商、4大数据库企业、2家操作系统企业,天津分别占据4家、2家和1家。集聚一批行业百强企业,中环半导体、中科曙光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天地伟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奇安信、360入围中国网络安全能力百强;六〇九电缆进入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永捷电子、普林电路位列综合PCB(印制电路板)百强;华海清科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唯捷创芯的功率放大器产品等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三星视界移动、鸿富锦、恩智浦等外资企业产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二,成为推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集成电路先进生产线加快布局,拥有8英寸晶圆线、6英寸0.35微米特色工艺产线、MEMS射频(射频微机电系统)工艺产线,12英寸单晶硅片打破国际垄断。芯片设计能力快速提升,紫光展锐参与12纳米5G基带芯片研发,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取得交换芯片、软件定义互连芯片、内生安全交换芯片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信创产业生态加速形成,突破高端CPU、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PKGS”(飞腾-麒麟软件-长城-中科曙光)信创品牌。软件定义深入发展,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平台、虚拟仿真再生资源系统在人力资源、再生资源领域实现特色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拓展,重载自动导引货运车在风电领域大型设备物流运输场景中成功应用,虎鲸工业级无人机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展智慧交通巡检服务。
4.创新创业平台逐步完善。拥有众创空间、孵化器百余家,“芯火”双创基地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双创基地”的孵化链条逐步形成。依托校地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云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天津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
5.“智能+”应用场景亮点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在交通、港口、医疗、能源等垂直行业打造了一批应用场景,获批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探索丰富车联网应用场景;建设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为全球港口智慧化转型提供“天津方案”;全市40家三级医院开展智慧门诊服务,移动终端预约率超过65%;落地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供热解决方案,节能比达到21.93%;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城市大脑,投用智慧公交、智慧路灯等40多个应用场景,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6.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余个,实现全市城镇区域及重点行业应用区域室外连续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5T,是2017年的4.2倍,移动、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均跃居全国第3位。腾讯天津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天津数据中心、华录光存储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投产,空港数据中心等4个数据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十三五”时期,天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占比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高端生产要素缺乏,人才短缺及外流问题明显;跨国公司本地根植性不强,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不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消费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产业面临形势
1.全球信息革命与新冠疫情双重催化,数字经济加速崛起。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入深度拓展期,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新冠疫情在席卷全球、对公共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双重威胁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批“无接触”“无人经济”等新消费场景,进一步推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天津要抓住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新一轮分化重组的重大机遇,抢先机、创新机、抓时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2.“新基建”释放新动能,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受新冠疫情等诸多内外因素影响,新基建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加速崛起,带动芯片、射频器件、功率半导体、传感器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全面发展,引导半导体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有利发展环境。天津要牢牢把握“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构建涵盖材料研发、芯片设计、制造测试、软件协同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入“芯”征程。
3.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更加紧密。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已被提到中长期战略高度,成为“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全面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天津要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与京冀产业对接和联动发展,加速三地产业要素流动,全面激发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天津引育发展新动能,“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天津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降低,新兴产业带动作用尚且不足,亟需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带动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壮大的重要引擎。天津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优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战略引擎,以“锻长板、补短板、塑样板”为总思路,聚焦产业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关键领域,重点实施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推动源头技术创新、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畅通产业内外循环、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六大任务,加快推进制造强市、“数字天津”建设,着力打造基础高级、技术领先、创新活跃、国内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引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协同创新能力,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
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坚持本地深耕与开放发展相结合,围绕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坚持规模发展与高端发展相结合,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拓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软硬结合,协调发展。顺应信息消费发展趋势,坚持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全面深化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之间相互融合,加速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示范引领,融合发展。以应用场景和应用实效为牵引,立足工业生产、民生服务、政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典型行业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产业规模、龙头企业培育、创新生态建设、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产业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平均增速超过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增速达到10%;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整体质量效益进入国家第一梯队。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打造4家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年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培育4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年收入超5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到2025年,围绕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发明专利数量和标准拥有量显著提升。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搭建“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中国信创谷等创新载体,创新对产业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到2025年,在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累计实施示范应用工程50项以上,建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以电子信息制造为核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优势,以智能终端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领域,打造一批新增长点,引领带动产业进阶发展。围绕新技术新趋势,依托中国信创谷建设,以信息安全为特色,发展信创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领域,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发挥人工智能作为赋能体的重要作用,以场景应用为驱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家居等多个应用场景,在全国形成一批试点示范。到2025年,在智能终端、信创、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形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2.构筑“1+N”产业集群发展新空间。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全面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西青区、武清区、津南区、北辰区、宁河区等共同发展的“1+N”空间发展布局。依托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滨海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及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依托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赛达工业园等,西青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集群。依托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京津科技谷等,武清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八里台工业区、天津双港工业区等,津南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双口工业园区等,北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宁河经济开发区、天津宁河现代产业园等,宁河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集群。
3.打造产业园区建设新能级。立足各区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主业优势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产业园区,引导资源定向聚集,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化提升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两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发展载体,继续推进西青大数据产业园、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特色功能园区建设,推动资源、人才和资金全面整合、有序调配,建设一批定位明确、差异化发展、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园。
(二)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1.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为引领,打造一批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的领军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上市融资等方式实施产业整合,促进人才、技术、科研资源集聚,瞄准国内一流目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快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上下游产业紧密协作、产业链完整的发展体系。
2.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针对特色客户群体或市场,研发专项技术或生产工艺,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基础产业领域,加强企业协作,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专注核心主营业务、成长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小企业群体,逐步成长为专业细分领域的领袖和单项冠军。定期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培训会,加强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宣传。
3.构建多层次企业协作体系。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分工配合的企业协作体系,形成资源集中、分工细化、合作高效的产业形态。支持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技术、产业和市场对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联合多方力量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协作,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技术产业化,推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三)推动源头技术创新,助力产业高端发展
1.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手段,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制定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痛点、难点目录,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智能高端传感器、NAND(闪存)、高精密减速器、计算机整机、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强化智能硬件与工业软件等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协调发展,联合攻关集成电路、机器人和应用电子等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大力发展高端环节,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2.提升基础技术创新。聚焦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组织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装备等研发创新能力,推动集成电路设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智能传感器、基础软件开发等领域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攻克智能终端及相关适配器领域的产品加工工艺。着力研发自动化装备、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等基础产品,提升产业制造和生产的支撑能力。
3.布局前沿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知识深度学习、类神经网络分布计算、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超前研究区块链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交叉融合应用技术,在应用框架、分布式存储、数据存储及交换标准化设计、可信执行环境等方面快速突破。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支持企业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储备。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信息科技机构交流与合作,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定期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项目支持指南,引导专利创造方向。进一步发挥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等协会和联盟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创制,构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和应用推广体系,抢占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四)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支撑
1.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升级,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中科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天地伟业智能安防创新中心、中科创新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一批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2.提升公共创新平台服务水平。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整合、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完善基础条件建设,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领域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平台),聚焦智能硬件、智能传感、汽车电子3个特色方向,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市集成电路领域新型双创基地和聚集高地。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研发、检验检测、中试生产等服务。
3.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产业技术联盟、协会等组织召开产业供需对接会和产业研讨会,为设计企业、产品解决方案商、终端企业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进一步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畅通产业内外循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1.提升企业引进层次。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产业链,编制产业图谱,绘制潜在招商目标,精准对接企业及创新资源要素。积极开展平台招商,制定平台型企业招商扶持政策,以世界智能大会举办为契机,吸引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或机构落户,协助企业集聚配套企业、人才、资金、项目等发展要素,实现“招到一个平台、带动一个领域”的发展态势,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2.强化京津冀产业循环。积极探索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新模式,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共同体,在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分工、项目投资等方面做好统筹布局,支持共同体内各成员单位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积极开展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标准制定等工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引导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加强三地大型仪器、高端人才等资源要素共享,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
3.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相关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的输出。鼓励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进行共同研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企业积极拓展海外用户,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依托世界智能大会,打造产品展示、项目对接、峰会交流平台,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六)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1.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业体系。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推广基础工业应用,重点支持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2.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围绕石化、钢铁、纺织等领域需求,推动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提升材料、功能、结构、工艺等研发设计水平和效率。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中的应用,提高生产决策和管控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能力。
3.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民生、政务治理等方面的渗透和融合。鼓励企业积极寻求核心技术突破、针对产业下游应用环节开拓市场,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在城市管理、健康医疗、交通物流、家居养老等领域开发一系列场景,寻求商业场景变现,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化应用示范,以应用场景发展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相互提升、联动发展。
五、发展重点
(一)电子信息制造核心领域补短板,以智能终端为突破口,拉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1.集成电路。坚持设计和制造并重,聚焦重点突破,带动全链提升,力争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建设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核心技术源头创新,聚焦高端芯片、关键器件、特色工艺、关键设备和原材料领域,推进国产CPU、射频芯片、通信芯片、汽车芯片、光通信芯片等一批核心技术突破,加快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和产业化,协同推进集成电路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硅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落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等,构建布局合理、技术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2.智能终端。发挥本地智能终端设计优势,积极推动可穿戴设备、行业终端等产品创新,促进人工智能、5G、AR/VR(增强显示/虚拟显示)等技术融合应用,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市场主体在传感器、控制芯片、显示器件、人机交互、图像算法、智能处理、云服务等重点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生态系统建设,鼓励软件、硬件、平台、内容结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智能终端企业与电子、汽车、化工、电力等传统制造企业以及养老、交通、物流、健康等服务业企业协同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研发、试制、检测、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跨领域创新资源,打造面向中国北方的技术服务平台。
3.智能传感器。以应用创新为牵引,面向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打通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传感器生态。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传感器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突破传感器敏感材料、核心元器件、传感器融合算法、数据智能处理、低功耗等关键技术,加快多种传感器集成模块化设计、数据融合和应用算法研发,支持发展具有重大应用需求、国内缺乏的传感器产品及应用系统。依托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以MEMS(微机电系统)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服务平台,突破工艺、材料瓶颈,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整合。探索“传感器+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促进产融结合,发展基于传感器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在智能医疗与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示范项目。
4.汽车电子。顺应汽车消费结构升级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依托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契机,加快多种传感器集成模块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打造北方汽车电子集聚地。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整车控制器、变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技术,重点推进符合国Ⅵ标准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及相关测试工具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汽车电子控制产品集成化应用平台建设,实现中高端车身控制器模块及零部件规模化应用,加大力度促进无人驾驶及智能管理控制系统、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及自主智能车载操作系统研发,积极开展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加快研究新型汽车电子电气信息架构、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打造跨界协同的产业链条,建成行业领先的汽车电子配套产业基地。
(二)软件信息服务优势领域锻长板,以信息安全为特色,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1.信创软件。加快信创海河实验室建设,加强自主基础软件的创新和产业化,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推动自主基础软件的不断迭代和快速推广。争创国家级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攻克国产通用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大力开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工业控制类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云安全操作系统及5G应用终端操作系统等产品。广泛开展组织外设、整机、系统软件、行业软件、服务软件等兼容性适配验证,围绕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神舟通用和南大通用数据库、书生电子公文系统等产品,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计算平台软件、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和编程环境以及行业应用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适配全国产硬件的系统技术方案和行业应用方案。面向金融、电信等场景,发展高并发事务性数据库、基于国产芯片和X86的超融合架构数据库等核心数据库产品。研制新一代办公软件、安全浏览器、阅读器等高端产品。
2.工业软件。重点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以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面向协同组织、个性定制、智能生产、服务制造等新模式需求,研发支持装备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的工业嵌入式软件。建设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智能通信软件,着力攻克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工业软件及相关服务供给能力,支持建立工业技术软件化共性基础平台、重点行业通用平台及面向业务应用的工业APP。加强重要工业领域行业解决方案定制化深度应用,加强工业软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结合,打造工业云应用服务体系。
3.大数据云计算。围绕精准推送、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大数据通用处理、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推进中科创新大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和数据采集能力。加快云计算服务能力建设,着力突破云计算平台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多云管理等关键技术和超融合等新型虚拟化技术。建设面向工业、医疗健康、教育等行业提供服务的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鼓励PaaS(平台即服务)服务提供商面向专业领域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和工具库。依托现有云计算数据中心,面向政务和各行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存储资源、处理资源、网络资源的租用服务。
4.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内外网建设升级,推动二级解析节点建设,利用标识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在电子、汽车、装备等行业启动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带动高端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工业通信网络、人机交互系统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实现远程在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及设备远程维护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海量数据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其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合作模式创新,推动积极发展资源匹配协同、企业管理决策优化、生产过程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
5.区块链。加强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共识机制、密码技术、智能合约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加密算法、账本、侧链与跨链等核心技术理论,突破区块链底层公链技术。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向政务管理、社会公益、防伪溯源等领域延伸扩展,开放“区块链+政务”“区块链+产品溯源”“区块链+金融”等多个应用场景,形成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
(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塑样板,以场景打造为驱动,引领产业规模化拓展
1.人工智能。突破自然语音处理、生物识别、图像识别等感知技术,重点发展嵌入式或平台式语音软件服务、行业智能语音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探索搭建行业训练资源库,向市场提供公共数据资源,提高多模式识别准确率。重点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鼓励头部企业研发端边云协同AI计算平台。把握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市场前景,以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面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家居等产品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
2.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相结合,推广流程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制造与服务、金融智能化融合的业态模式。推动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各信息系统间数据互通互认,提升生产现场自主决策、人机协作、装备健康管理等智能化管理能力,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鼓励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集成应用,扩大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产品供给。
3.智能交通与物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特定功能场景测试,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推进车联网与智能交通融合应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快智慧港口建设,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立完善港口全面智能感知体系。加快物流平台数据变现,重点探索需求预测、设备维护预测、供应链风险预测、网络及路由规划等物流大数据服务。构建面向港口、物流园区的智慧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等关键场景的智慧共享物流中心,发展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导引车(AGV)、自动驾驶叉车等。大力发展智慧仓储数字化运营,引进仓库管理系统(WMS)、仓库控制系统(WCS),实现智能化、无人化作业,配套发展智能运输、智能配送服务,利用仓库运营数据智能匹配,实现最优路径规划。
4.智能医疗与健康。依托医疗、医保、医药“三医一体化”大健康共享平台,加快汇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数据为核心的健康医疗领域数据,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案例和经验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决策判断,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与健康服务体系。推广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分析系统应用,推动健康管理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转变。建立远程医疗的政策管理、医疗服务、信息技术和运营维护等体系,探索完善远程医疗政策及工作机制,实现覆盖全市的远程医疗综合应用。
5.智能家居。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国美家居总部、博洛尼智能家居等项目,重点发展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数据存数装置、控制装置等智能部件。积极发展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空调、智能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提升家居产品智能化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细化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施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联动,有序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组建由行业政策专家、企业家、投资者、产业组织者等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政策咨询机制,提升政府产业决策科学性。大力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性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落实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针对产业政策体系的空白和薄弱环节进行政策布局,不断优化政策效果。引导各区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制定出台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实施国产化工程,支持扩大自主可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项目支撑。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库,围绕“十四五”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推进的项目,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实施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将重点项目目标任务分解列入各区和相关园区的年度工作任务列表,加强全过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完善重点项目储备机制,围绕产品研发、平台建设、产线扩增等方面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项目监测的工作体系,组织开展项目实施的跟踪评估。
(四)强化人才储备。统筹全市各高校相关专业人才,打造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打通人才供给渠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互动协同发展。发挥好世界智能大会平台作用,吸引和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人才。常态化征集产业和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需求,定期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制定人才推荐奖励办法,引导高端团队携带优质项目来津合作发展,对市级重点支持的“项目+团队”直接推送“政策+服务”套餐,加快推动创新成果的“带土移植”“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
(五)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激励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研发。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政策性银行、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惠及面广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项目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定期开展产业与资本的专场对接活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业期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
资料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
gyxxh.tj.gov.cn